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物理学开展札记——电学局部【我国古代的电学和磁学知识】对雷电的认识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中的雷电现象早已十分注意,并细致地观察。远在公元前 1500 年的殷商时期留存下来的甲骨文中,就有“雷〞字;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出现了“电〞字显然这里的“电〞是指闪电。关于雷电的成因和本质,我国古代的学者也进行了探讨,有不少独特的见解。西汉时的?淮南子·坠训形?中就有“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的记载,表示阴阳两气彼此相迫产生雷,相互急剧作用产生电。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对雷电成因也作了解释,认为“盛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阴阳分争,那么相校轸。校轸那么激射。〞说明夏天阳气占支配地位,阴气与之相争,发生碰撞、摩擦、爆炸和激射,从而形成雷电。唐代?左传?“疏〞中明确指出:“电是雷光〞。宋代更有人认为,阴阳相激,“其光为电,其声为雷。〞与此相联系,早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我国古籍上就有“避雷室〞的记载,说明当时我国已有了避雷的措施。直至唐代,建筑物上都装有各种形状的避雷装置。说明当时人们对尖端放电现象也有了认识。对静电的认识对静电现象的发现和认识,和西方一样,我国也是很早的。西汉末年的?春秋纬·考异邮?中就有“■〔玳〕瑁吸■〞的记载。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有进一步的记载:“顿牟〔即玳瑁〕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他类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意思是说,经过摩擦了的玳瑁〔琥珀〕能吸引芥籽,磁石能吸引钢针,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气性〞相同,能相互感动;其他看起来与芥籽、钢针相似的东西,但因与玳瑁、磁石的“气性〞不同,所以不能相互感动。东晋的?山海经图赞?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即“慈石吸铁,■瑁取芥,气有潜感,数有冥会。〞也把静电和静磁并列,同时认为是某种“数〞在起作用。西晋时张华〔232—300〕撰写的?博物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意思是说梳头、穿脱衣服时,常发生摩擦起电,有时还能看到小火星和听到微弱的响声。对静磁的认识在我国,对静磁现象的认识,比对静电现象的认识还要早。公元前 3 世纪的?吕氏春秋·精通?中记载着“慈石召铁,或引之也。〞东汉的?吕氏春秋注?中写道:“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明确提出慈〔即磁〕石能吸铁。磁石吸铁的应用,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如秦始皇为了防范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