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果你现在还对剪卡操作是否有风险存在疑问的话,我会建议你先去看看我之前撰写的另一篇帖子:《关于将 Mini-SIM卡剪成Micro-SIM卡,其实剪卡是一点风险也没有,技术性解释【更新】》,以便对Micro-SIM卡和 Mini-SIM卡的差异有个理论性的了解,而且,这也会对你阅读下面的文字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在我撰写之前那篇关于剪卡无风险的帖子时,Cafes也曾想过,是否应当把剪卡的详细操作也写进去,不过,考虑到当时网上已经有大量的剪卡操作介绍文,而且威锋的iPad综合讨论区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剪卡教程,为了精简帖子的结构,我只在末段稍微提了一下,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详解,没想到反而惹来更多的问题 ~~ 事实上,按现有的剪卡教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特别说错的地方,也不是说剪卡操作的讲解不够详细,问题仅在于,有部分教程并没有对各种SIM卡的差异做系统的介绍,以至于这些剪卡教程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简而言之,有部分剪卡教程,并非能通用于每一种 SIM卡,万一有的小苹果没能把教程顺利的和自己的SIM卡对号入座,造成杯具也就不奇怪了~~ 这也是我决定撰写这篇帖子原因~~~我希望能够在各位前辈所写的剪卡教程基础上,做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讲解~~ 当然,既然我之前能够说“剪卡无风险”,那就是说,即便按照现在网上某些方式进行剪卡,基于SIM卡制作时本来就允许一定的容错性,因此,要真的“剪坏卡”那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以,本文的着重点就在于“完美”二字,而并非仅仅“可用”这么简单,不过基于完美的总是蛋疼的的原则,建议非完美主义者,拉一下看完红色高亮部分,直接关闭帖子完事,免得污染自己的眼睛~~ 另外必须注意,这篇帖子和前一篇帖子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阅读可是需要一些理论基础哦~! 先让我们来看看,我在前一份帖子里提到过的 SIM卡功能定义图: 上面显示的,是一张标准的四对八触点 SIM卡,其铜制金属触片的物理结构和功能定义图,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一对的两片触点,实际上是N/C定义的,也就是说,这是一对毫无意义的触点,事实上,这对触点在设计之初,原意只是用来留作 SIM卡功能定义的扩展的,可惜一直以来,能够用上这对触点的功能寥寥无几,逐渐也就被大家所遗忘了~~ 而这对空定义的触点,一般位于 SIM卡靠近凹折角的一边,如果纯粹从金属触片的角度去观察的话,空定义触点应该位于中心“反 L”型金属触片的L窄端~~ 上图所示的,就是一组标准的“四对八触点”Mini-SIM卡~ 各位细心的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