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师 的 人 格 魅 力 之修炼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教师的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崇高的教师人格对于推动学生的心灵来说是无价的,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关重要。教师如果能在教育教学中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效应,真正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就会自然生成对教师的仰慕之情,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 教育人格魅力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 先进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对教师的人格要求应当比其他职业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仅要在道德品质上具有广泛的先进性,时代紧迫感,同时还要不断汲取现代文化科学理论知 识 。注 重文化底 蕴 的积 淀 ,还要不断潜 心学习 ,努 力开 拓 自己的知 识 结 构 ,以满 足 学生的求知 欲 。教师的知 识 才能越 丰 富 ,他面临的文化科学知 识 对生活 的态 度 越 鲜 明 ,学生就会从 他身上看 到 智慧 的光 芒 ,敬 佩 自己 的教师,并 且 学习 他们 对科学知 识 的追 求,爱 好 、进取、拼 搏 、开 拓 的精 神 。) 二、 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会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三、 继承性和稳定性 教师的人格魅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的人格魅力已成为我们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 四、 奉献性 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和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奉献精神,应融入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中。视教育事业如生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要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