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模式识别认知理论简介导引 人们在认知景物时,常常寻找它与其它事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根据使用目的进行分类,人脑的这种思维能力就构成了模式和识别的能力。 所谓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当人们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例如,有人想把一大批图片分成人物、动物、风景、建筑物、其他等五种类型分别保管,上述五种类型就是五个类别,也就是五个不同的模式,分类的过程叫做模式识别。 模式有简有繁,繁杂的模式往往是由多个子模式组成。认知心理学家西蒙认为:“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大多数是通过模式识别来解决的,首先要识别眼前的问题属于哪一类,然后以此为索引在记忆储存中提取相应的知识,这就是模式识别。 我们之所以关心模式识别认知理论,是因为它是建立图像(景物)理解数学模型的思想源泉。 例如 : 传统的模式识别理论有人把它分为五类:模板匹配模式;原型匹配模式;特征分析模式;结构描述模式;傅里叶模式。现在图像理解中主要的数学处理方法,几乎都是源于五种传统模式识别理论而建立的,或是基于它们的变形。 近二十多年来新提出的模式识别理论有人把它分为五种:视觉计算理论;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成分识别理论;相互作用激活理论;视觉拓扑理论。其中,马尔(Marr)的视觉计算理论是当前计算机(机器人)视觉的主流理论。其它的理论,也被众多探索者们作为创新的源泉。 然而,无论上述那一种模式识别理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片面性,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较具有说服力的、普遍认可的模式识别理论。这正是制约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数学模型发展的根本所在。 下面我们将各种模式识别理论分别介绍之。 模板匹配模式(传统模式识别之一) 这个模型最早是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 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Template),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例如,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