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数学广角”编排意义 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数学课标实验教材新增的特色板块,其内容新颖、与生活联系密切,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教与学都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对这块内容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实验的深入,各种困惑也随之而来,如教学目标定位失当、数学思考落实不足、数学活动徒具形式、过度追求生活化与趣味性等。这说明有不少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笔者通过进一步研读 《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实验教材,对如何提高数学广角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数学广角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成为各种各样教研活动的“常客”,成为一些公开课和优质课的“宠儿”!可能是因为它可以作为独 立 的教学内容来处 理,不需要考虑 进度;还 有的是跟 随“潮流 ”,觉 得 比 较时 髦 ,最 能体现课改 理念 。然 而笔者发 现,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有许 多 的不足和失当。 ( 1) 教学目标定位失当。由 于 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目标定位发生偏 差 ,以至 于 有些教师 将 数学广角纳 入“实践 与综 合 应 用 ”领 域 ,当做 “综 合 实践 课”来上 。 ( 2) 数学思考把 握 不准。有一位教师 在教学“搭 配 问题”中,最后 要求让 学生抽 象出 “乘 法 原 理”和“加 法 原 理”,并 细 加 比 较,且将 “组 合 ”和“排列 ”的概 念 提炼 出 来。当作奥 数课来上 了。也有出现要求过低的现象,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的结果,甚至一节课下来只停留在直观实验操作层面上,忽视了从直观上升为抽象的过程,出现了目标定位偏低。例如教学“搭配问题”,有的教师出示的内容(如两件上衣和两件下装有几种搭配)都是让学生画一画来解答,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停留在直观状态。这样做,只有直观,没有抽象,数学思考不够,更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活动过程徒具形式。很多课堂以美丽的课件来代替活动过程,以至于课堂上眼花缭乱,“课件满天飞”,学生的数学思考没有真实活动体验的支撑,活动过程徒具形式,难有实效。 (4)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我们知道,数学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炼、浓缩的编排方式来呈现丰富的数学内容。如果教师套搬教材简单化 的编排模 式,将 教材内容作简单化 的教学处理,使 学生的学习 活动建 立 在看 数学、听 数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