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1. 论述现代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兴起的历史背景。 (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所导致的对于传统主流文化的批判,对民间文化的关注。 (2)新文学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促使当时的学者和作家到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和资源,尤其体现于北大歌谣运动。 (3)“到民间去”教育运动:民间文学在动员民众、唤醒民众中具有重要作用。 (4)古史辨学派与新史学对于民俗和民间口头传统的重视,直接导致了民间故事的收集和研究。 (5)此外,中国民间文学兴起还受到了当时西方学术的影响。 2. 论述田野研究对于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1)只有在民众中口耳相传、与民间生活和民俗活动息息相关的口头文学才是真正的民间文学,要如其本然地认识它,只有通过田野调查。 (2)只有借助于田野研究,通过对民间文学讲述和表演活动的现场观察,才能获取真实可靠的民间文学材料,也才能真切认识民间文学的传播和传承机制。 (3)只有在田野研究中,结合民间文学展演和呈 现的具体民俗场域 、社 会 环 境 和文化背景,才能真正认识民间文学的社 会 功 能和文化内涵 。 2 (二) 1. 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口头性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文艺”等。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集体性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3)传承性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4)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 3 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作家文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 2. 论述西方主要的神话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