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准测量的实施 一、水准点 测绘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用水准测量方法获得其高程的控制点—水准点(BM)。 水准点有永久水准点和临时水准点。 水准点标志后,在水准记录本绘制“点之记”,绘制水准点的草图、对周围附近情况加以说明,注明水准点的编号。 图 5 水准点 (单位:cm ) 二、水准路线 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 按照已知水准点布设情况,水准路线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图6 水准路线的形式 A:闭合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又闭合到原来点的环形路线。 B:附合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符合到另一高级水准点的路线。 C:往返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到终点,又从终点返测到原来高级点的往返路线。 支水准路线长度为1~2Km。 三、水准测量的实施 水准测量采用往返测量法、改变仪器高法或双面尺法进行测量。 往返测量法步骤: 设定已知一水准点BM 高程(123.446m),要测定B 点的高程。 如图所示: 图7 水准测量的实施 1、置水准仪于距已知后视高程点 A 一定距离的I 处,并选择好前视转点 ZD1,将尺置于 A 点和 ZD1 点上。测站在后视点与前视点的中间。 2、将水准仪粗平后,先瞄准后视尺,消除视差。精平后读出后视读数 a。 3、转过望远镜照准前视尺,精平后,读取前视读数 b。至此完成了一个测站的观测任务。(架一次仪器叫一个测站) 4、将仪器搬迁到下站 II 站,把第 I 站的后视尺移到第 II 站的转点ZD2 上,此时第一站的前视成了第二站的后视。 5、按 2.3 步骤测出第 II 站的后、前视读数。如此重复至 B 点。 表2-1 水准测量记录表 第四节 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 水准测量的外业测量数据经检核后,如果满足了精度要求,就可以进行内业成果计算,即调整高差闭合差(将高差闭合差按误差理论合理分配到各测段的高差中去),最后求出未知点的高程。 一、高差闭合差计算 1、计算校核 Hab=∑H=∑a-∑b 2、测站校核 水准测量是个连续的过程,一个测站的误差或错误有累积影响,为了保证每个测站的正确性。 用二次仪高法或双面尺法对每一个测站进行校核。 二次仪高法:是在同一个测站上用两次不同的仪器高度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校核。 第一次仪器观测高差:H1=a1-b1 第一次仪器观测高差:H2=a2-b2 两次高差满足:H1-H2<=5m m 3、成果校核 高差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