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河北曲阳石雕 第一节 概述 曲阳石雕艺术现有的文化遗存,是中国雕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曲阳石雕技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据庙宇碑文记载,早在西汉年间,张良之师黄石公使在此地修行,召集石匠修建殿宇、雕刻佛像、石狮、石兽等。曲阳城南去八里名黄山,盛产汉白玉大理石,石质洁净,润滑坚韧,白石稍带微黄如象牙一般。这是曲阳石雕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随着佛教的传人,佛教美术作为其宗教思想的传授媒介。不仅对当时的执政者或信仰者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将其精神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中。大批寺庙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佛教美术的兴趣,大量的佛教造像在曲阳雕刻之子的手上不断问世。而在佛教步人中国,这一自西向东的发展过程中,其造像风格也向着中国化、世俗化演进,不仅融入了地域文化,而且改变了文化语境,曲阳石雕艺术的内涵也由此不断拓展开来。 曲阳县地处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是一个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半山半川、文物古迹较多的县份。战国时为赵地,是古定州去五台、飞狐(涞源)等地的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因石代恒岳就在上曲阳,自古为岳牧之汤沐邑,后巡狩之礼废,因以置县。据钓鱼台遗址考古发掘得知,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了氏族村落,我们的先人已繁衍在这块土地上。曲阳因位于北岳‘‘‘叵山之阳”而得名。《水经注》云:因“县在山曲之阳,是日曲阳”。曲阳之名始自何时,无文字记载,尚待考证。曲阳之名见于文字记载,当自周郝王十年始(公元前3 0 5 年)。《史记.赵世家》有:“郝王十年,赵武灵王二十一年伐中山合军曲阳。”从此,曲阳之名始著。距今已有二千三百余年的历史。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曲阳县,属巨鹿郡。县治在今县城西四里旧曲阳城址(今已废)。西汉初期(公元前2 0 6 年)设恒山郡,后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日常山郡,曲阳县属常山郡所辖,因当时巨鹿郡有下曲阳县名 (今晋县、蒿城),为与之区别,加“上”字,称“上曲阳”。“上曲阳”县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为《史记·灌婴列传》。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 5 4 年)平定“七国之乱”,常山郡废,上曲阳县仍属中山国。新莽时期,恢复常山郡,改名日常山亭,上曲阳属之。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 4 6 年),上曲阳与新市县合并,取名新市县。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 0 0 年)恢复上曲阳县,将县治由今曲阳县城西四里迁至今城,并开始兴建北岳庙。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