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 2008年 3月 31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来到泰山录制“清明特别节目”。结束时,特约佳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发表登山感悟: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另一位特约嘉宾、《百家讲坛》评《三国》的主讲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材料分析: 在我们的人生路程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爬山的经历和体会。这当中,有的人能奋勇争先爬上山顶,有的人爬爬歇歇,最终也爬到了山顶,目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也有的人爬山只是重在参与,目的是为了享受爬山的过程,至于能否爬到山顶却并不在乎。” 爬山如此,人生的每一项活动也是如此。古往今来,那些立志社会变革者,从事科学研究、读书求学者无不如 2 此。“由此拓展引申,我们对这则材料的审题可以有如下的立意:于丹的角度是‘勇攀高峰,志存高远’;‘要有奋勇争先的豪迈气概’;‘勇立潮头,做社会的变革者’;而易中天的角度则是‘做任何事情都重在参与’;‘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力所能及无遗憾’;‘量力而行,尽力就可’;‘享受过程,别有洞天’。” 1、攀登高峰的好论据: 史学的高峰――司马迁 文坛的高峰――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 政坛的高峰――毛泽东、林肯、罗斯福、康熙 艺术的高峰――梵高 达芬奇 贝多芬 科学的高峰――牛顿 爱迪生 达尔文 体育的高峰――姚明 林丹 郭晶晶„„ 2、“未必能到山顶,爬了就好”的论据:诸葛亮 项羽 文天祥 辛弃疾 岳飞 奥运会中未拿到奖牌的的运动员 历史上大量失败的英雄 3、不算太好的论据:陶渊明(消极避世) 金晶(勇敢无畏却未攀高峰) 洪战辉(爱心与责任,与攀高峰无关) 本题无论同意谁,例子都应该是付出了艰苦努力、拼搏的人。 4、存在问题:用 B 立意的文章,运用论据时却全是“成 3 功攀登高峰”的事例。(B 立意应该用失败者或者未登顶者) 5、分论点与中心论点脱节 如“人生必须勇往直前,攀登事业的顶峰(中心论点):攀登高峰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攀登高峰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攀登高峰必须有爱心” (后两个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文 走过,留下脚印足矣 常感叹夕阳的无限前景,却抓不住她们的一丝倩影。 常陶醉于昙花一现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