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0 9 四、写作: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 5 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题 3 0 分,论说文 3 5 分。请答在答题纸上。 56“知识就是力量”真的过时了吗? 读完材料,我们发现作者对于“知识就是力量”持否定的态度,并用分子分母法进行分析,用知识和能力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作为论证。但是,这样的论证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如下: 首先,作者认为,每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整个人类的知识来说,都是沧海一栗。因此,用知识作为培养和选拔人的标准,毫无意义。在这里,作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虽然人类的知识很多,但是根据专业划分,每一个人只需要掌握他应该掌握的知识就是足够了。 其次,作者认为,传授知识,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人类的知识,本来在钱人的基础上,历经千年积累起来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那么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能去自己研究、寻找知识呢? 再者,作者认为,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这是难以成立的。一个人,如果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爱因斯坦如果不具备某些知识,他一定发现不了相对论。 最后,“知识就是力量”,经过实践的证明,一直是引导社会进步,科学前进的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该论证,在概念、方法以及论据都存在缺陷,才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2009 M BA 入学联考写作真题解析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 1000 是100 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这不无道理。传授知识不应当继续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学习知识需要记忆。记忆能力,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在于能提出什么。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就难以解释,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多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再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口号,正在成为空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