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近百年来甘肃地震情况纪实一、总体情况我省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省内有天水地震带、民勤地震带、河西走廊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等地震带。其中天水地震带,包括临夏、天水、甘南、武都等地,自 1990 年之前的约 100 年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 30 余次,最大震级为 7.5 级;民勤地震带,东侧为贺兰山,西北侧为巴音乌拉山与雅布赖山,南侧为天景山等,本带强震活动自 1952 年起才有记载,截止到 1990 年,共记录到 5 级以上地震 13次,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就是震惊世界的 1920 年海原大地震,震级为8.5 级;河西走廊地震带,祁连山地区活动性最强的一条地震带,包括整个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北麓,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1927 年古浪 8 级大地震、1932 年昌马 7.6 级大地震和 1954 年山丹 7.25 级大地震都属于这一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包括祁连山山脉主体部分,1900 年到 1990 年,共记录到 5 级以上地震25 次,最大震级 6.5 级。二、极强破坏性地震1、1920 年 12 月 16 日 20 时 06 分,在甘肃海原(北纬 36.5°东经 105.3°)发生了震惊世界的 8.5 级大地震,震中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干盐池附近,破坏最严重地区烈度达 12 度。此次地震波及 13 个省区,面积达 170 万平方公里,甘肃 58 县都有强烈震动。据档案《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一九二 0 年冬十二月十六日,静宁县大地震二十分钟而止,又震动三十一次,山崩川裂,城垣尽圯,城开庐舍,倾塌殆尽”。这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据当时《陕甘地震记略》报道:“大震后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待饿殍,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加之,当时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有力救灾措施,致使灾情进一步加重。根据当时各县统计,在这次地震中共死亡 23 万余人。2/62、1927 年 5 月 23 日 6 时 32 分,在古浪(北纬 37.6°,东经 102.8°)发生 8级大地震,估计烈度可达十一度。古浪县城城垣房屋,绝大部分已经倒塌,平地裂为深沟,出现一长近 60 里,深 2 丈,宽 2 丈的灰岩裂缝,县城周围 50 里内变为废墟,群众伤亡 3800 余人,压死牲畜 2.856 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