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前后圆明园对比图 圆明园被侵略者烧毁前美如仙境 (组图) 2 3 6 7 8 1 0 1 1 1 2 1 3 1 4 2008 年02 月26 日03: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残垣断壁的圆明园遗址(大水法) 横店圆明新园效果图(西洋楼―大水法) 公元 1 8 6 0 年,大火在焚烧了整整 3 天后,享有“万园之园” 美誉的清代皇家园林 ――圆明园,被烧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了残垣断壁。 此后的百余年间,是否要重建圆明园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无论是主张修复的“主修派” ,还是主张维持原状的 “保留派” ,都举步维艰。无可否认的是,这片废墟承载了太多的沉重记忆,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在这里镌刻。 2 0 0 6 年初,以经营影视基地而闻名的浙江横店集团宣布将筹建圆明新园。建筑界、学术界一片哗然,众多网民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2 0 0 8 年 2 月 1 8 日,中国的一家民间团体――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浙江横店建设圆明新园工程的社会公募。这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圆明园异地重建工程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 重建与保留之争 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是在保护整修后于 1 9 8 8 年对外正式开放的。1 9 8 0 年,以宋庆龄为首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等 1 8 5 3 人,联名发出《保护、整修以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并发起成立中国圆明园学会,对当时被破坏得不成样子的圆明园进行挽救性保护。 随着中国民众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圆明园感兴趣的人日渐增多,如何处理这片长年被荒弃的遗址,在学术界分为两大派系,“主修派” 和“保留派” 。 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为代表的一些“主修派” 人士认为:不能因为圆明园的警示意义就不能重建圆明园,力主在保护好西洋楼残迹的同时,重点恢复中国园林部分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区,再现当年风采。 但“保留派” 认为,圆明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刻着沉重和悲怆。它是中华文明深深的创痕,是国耻的见证。圆明园的现实价值不在于它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在于它对今人的警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延芳于 1 9 8 8 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废墟也是一种美” 的观点,认为圆明园废墟是西方列强留在中华民族脊背上最深痛的伤疤, 圆明园的美就在于它的“荒” 和“废” 。 评论家魏文彪也著文反对修复,如果对圆明园景观进行复建,无疑会有损复建前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