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汉字与书法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时代 字体 趋势 新石器时代 刻画符号 ①具体(图画象形)→抽象(符号表意) ②复杂→简单 ③不规则→规则、稳定 ④实用→实用兼审美 汉字字体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商代 甲骨文 商周时期 金文 春秋战国 字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篆) 秦朝 小篆、隶书 汉代以降 草书、楷书、行书 【秦朝“书同文”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原因: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统治的需要 。 影响:结束了中国战国时期汉字使用的混乱状态;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对秦朝的统治也有重大影响。 二、书法艺术 1、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魏晋时期,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③笔墨纸张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书法的演变(从书法特征、代表人物、作品上反映)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其外,篆刻是中国书法的姊妹艺术。 时代 书法特征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秦 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李斯 《泰山刻石》 汉 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蔡邕 《熹平石经》 张芝 《草书帖》 东晋 虚幻灵动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三希堂法帖之一) 唐 狂放不羁 张旭 《肚痛帖》、《古诗四帖》 怀素 《自叙帖》、《食鱼帖》 注重规范法度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梦奠帖》 颜真卿 《多宝塔碑》、《争座位帖》“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柳公权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宋 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宋四家 苏轼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 《花气薰人帖》 米芾 《研山铭》、《蜀素帖》 蔡襄 《昼锦堂记》 明 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祝枝山 《太湖诗卷》等 文徵明 《前后赤壁赋》等 董其昌 《杜甫醉歌行诗》等 时代 影响 代表作品或人物 秦汉时期 篆刻发展史的标志性时期 宋元以降 篆刻开始入画,尚未完全脱离实用功能 明中叶以降 篆刻成为与书法、绘画并称的中国艺术门类 明代文彭、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