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计划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根据《课程教学计划》与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校外资源开发利用计划,以保证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指导思想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原则,以贴近和服务广大青少年为宗旨,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加强建设、加快发展,逐步完善校外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整合学校校外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逐步建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校外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使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二、开发的意义: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参照欧美各国和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在我国中小学开设校外课程资源。不管是对校外课程资源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非常有必要化力气进行校外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实践。三、活动基地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1、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在开发形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同时,还可以考虑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2、博物馆。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全国各地的各种博物馆就是这种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在开发的形式选择上,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结合起来,或者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传播博物馆资源。3、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