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读后感 3000 字篇一:道德经读后感 3000 字道德经读后感 3000 字道德经>读后感 3000 字(一)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2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老子在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