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总结培训会”学习讲座资料“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老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制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老师为主体,开发旨在进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究、以及这段时间我们对全校老师开展的校本课程培训,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几点思考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奇感 不少老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奇,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老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讨论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奇,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教学向能力化、素养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进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但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还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我们的策略是提高素养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育、锻炼和提高 老师参加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进展,但就老师本身而言是确立老师即讨论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进展。所以老师参加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加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4、课程观念需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老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老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老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5、老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