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理念的形成历史与科学本质观1 问题的提出 1.1 讨论背景 培育同学理解科学本质,关怀同学发学校化学教学论文展适当的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始终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表述最普遍的科学教育目标之一。这个目标己得到大多数科学教育组织、科学家和科学教育者认同 90 多年。 科学本质的重要性在重大的科学教育改革中也再次得到强调:美国的科学促进会和国家科学老师协会目前特别强调,科学教育要促进同学具备良好的科学本质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和英国《国家理科课程》(2000)都将熟悉科学本质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我国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养行动打算纲要(-)》中也将初步熟悉科学本质列为行动目标之一;在新公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通过科学教育使同学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进展同学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同学不仅要懂得科学,而且要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和懂得与观赏科学本质,使科学教育对文化品质和个人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M.R. Matthews) 科学进展史在进展科学老师的科学本质观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近代试验科学的始祖弗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ASS)主席在 1851 年的一次演讲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更不如说是科学史。” 1904年,有名法国数学家郎之万(Langevin, 1872-1946)主动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他如是说“在科学教育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6]我国有名的物理化学家傅鹰教授也曾提出:“化学教育给同学以学问,化学史教育给同学以才智。”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化学教学更多地关注科学结论,即“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科学结论的形成条件和背景,即“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 科学老师头脑中的化学史学问,基本上仅限于单纯地知道一些科学家的名字和一些试验数据,极少关注学问的来龙去脉,导致他们不甚了解科学学问产生于怎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1.2 国内外讨论现状 1.2.1 国内讨论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据 2000-年的中国期刊文献显示,国内学者对“物质的量”概念的讨论日趋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讨论的主题主要是“物质的量”概念和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教学,依据各种理论并结合自身的教学阅历提出各种教学设计。 1.2.2 国外讨论现状 1.2.2.1 国外关于“物质的量”概念教学的讨论现状 国外从上世纪七十年月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