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一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导学案班级:姓名:课题:《匡超人》主备:田阳、刘晓琴、王宝龙审核: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2、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3、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难点: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1沙湾一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导学案班级:姓名: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1)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2)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3)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3、字音辨识可憎()踌躇()诰命()盘桓()妆奁()衣衾()装殓()丝绦()孝悌()泥淖()睿智()藩司()茧绸直裰()缮写()二、课堂研讨2沙湾一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导学案班级:姓名:《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解一下。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明确: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2、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征?例一: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对比手法细节描写)3沙湾一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导学案班级:姓名:例二: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心理描写)例三: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语言描写)3、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明确: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