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无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日,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 17 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要求: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 1-12 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 3 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 5—11 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 12 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 8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 36 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 5-11自然段) 4.第 12 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