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电影观后感精范文 5 篇 红河谷观后感范文(一) 电影《红河谷》站在历史和民族的高度,经过描绘我藏族儿女同英殖民主义者展开的一场场敢爱敢恨、敢死敢活的反侵略战争,为国人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在我国西北藏区树起一块中华民族英勇坚韧、不可欺侮的历史丰碑;观后给人强烈的心理震撼。无疑,电影《红河谷》是一部起到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教育作用的优秀影片。 影片《红河谷》的成功,除了编、导、演及电影制作者们实行各种艺术手法竭力引导观众进入对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传统的深沉反思外,其道具的运用颇具哲理,灌注了特别的意义,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留给观众许多思索和启示。请看一一侵略成性的英殖民主义者(以下简称“洋人”),派出先遣摸底的军事侦察人员以旅游考察等名义置伏我边疆藏区,企图讨论出征服我边疆少数民族的战略战术,以到达再次侵略我中华的罪恶目的。然而,这一阴谋,被我中华儿女识破,为告诫世人,藏族同胞将两个洋人捆绑在火罐上,点燃导火线,想用中华民族四大发明成果之一的火药结束英殖民主义者的妄想,正当火线缓缓燃至火罐,洋人发出声嘶力竭的恐叫时,编导设置的悬念被影片中的主人翁化险为夷,用中华绝技功夫将火线打灭。洋人为报答不杀且相救之恩,拿出随身携带的洋玩艺——打火机相赠。从此,这一精致小巧的打火机成为《红》片最明显的道具贯穿始终。被好奇的藏民时而翻来复去左观右察,时而又似乎为显示神气地点烟点火,更为趣味的是把它捧为至宝时时挂于胸前,用“心”贴护。 然而洋人毕竟不像我中华民族憨厚纯朴,通情达理,英国佬抓住中华民族天性仁慈、宽厚善良的“弱点”,认为这个民族是可欺、可侮、可宰可割的,于是就出兵侵华,迫使我边疆藏族人民不得不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漠旷野中,在奔腾博大、气象万千的黄河岸边同洋人展开斗智斗勇的殊死决战,一场场壮丽的场面流光溢彩。然而,《红》片的编导总立意寻找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对社会、生命的思索,粗旷中蕴含着细腻,异常是影片结尾的最终一场戏:战火纷纷,狼烟四起,一个个中华藏族儿女被洋枪洋炮肆无忌惮的疯狂杀戮,眼看藏民们即将陷人灭顶之灾,忽然,主人公看到了挂于胸前的打火机,于是用打火机点爆了敌人附近的火罐、土雷、油罐……所有能爆炸的物品,与侵略者同归于尽。此时,银幕上升起一团团滚滚浓烟和一串串灿烂的火光,如此惊天动地、气壮河山的场面,怎不使每位观众为借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