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评课稿范文 今日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 个数、12 大格;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育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美丽,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美丽 写得一手好字对老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老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老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 吴老师人长得美丽,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老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 10 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习。 三、课程结构完整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习,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老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习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牵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二、有关具体形象的问题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 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 12,时针指向 5 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 12,时针指向 6 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习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