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臭氧是如何被发现的? 1785 年,德国人在使用电机时,发现在电机放电时产生一种异味。1840 年法国科学家沈彬( Schonbein)将此异味确定为O3,而命名为ozone(臭氧)。自此以后,欧洲的科学家率先开始研究臭氧的特性和功用,发现其广谱的灭菌效果后,开始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其中瑞典一家牛肉公司用臭氧对牛肉存储保鲜,自1870 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自然界中臭氧是广泛存在的,只是不同条件下浓度差别很大,不易被人察觉而已。现在人们普遍了解的大气臭氧层,是阻挡太阳紫外线的天然屏障,它是由太阳光的一种特定波长光谱的光照射后产生的。雷雨过后人们会呼吸到一种特殊的清新味道,实际就是因为闪电(高压放电)电离空气中的氧气形成臭氧。森林中,旅游地带,空气格外清新,是因植物在吸收CO2过程中制造了氧[O],氧原子在组成过程中,部分形成O2(我们呼吸的氧气),一部分形成O3(臭氧)。 2.什么是臭氧? 臭氧 (ozone, O3) 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一股特殊的草腥味,有极强的氧化能力,稳定性极差,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通常以稀薄的状态混合于大气中。 与氧气比较,臭氧比重大、有味、有色、易溶于水、易分解。由于臭氧(O3)是由一个氧分子携带一个氧原子组成,决定了它只是一种暂存形态,携带的氧原子除氧化用掉外,剩余的又组合为氧气( O2)进入稳定状态。所以臭氧消毒过程中没有二次污染产生,给人类的环保需求雪中送炭,这是臭氧技术应用的最大优越性。 臭氧的半衰期仅为30-60min,由于它不稳定、易分解,无法作为一般的产品贮存,因此需在现场制造。用空气制成臭氧的浓度一般为10-20mg/L,用氧气制成臭氧的浓度为20-40mg/L。 3.臭氧的杀菌原理是什么? 臭氧是一个氧分子(O2)携带一个氧原子(O3)组成,所以它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分子结构呈三角形,键角116o,分子量48, 气体密度( 0℃, g/L) 2.114, 液体密度( -150℃, g/L) 1.473, 熔点-193℃,沸点-112℃。100ml 水中溶解0.494ml(25℃),溶解度是氧气的10 倍。短波光辐射能使空气中的氧转变成臭氧。 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被世界公认是一种广谱高效杀菌剂,它在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仅次于氟(2.5V) ,其氧化能力高于氯(1.36V)和二氧化氯(1.5V)。其氧化能力高于氯一倍,杀菌比氯快600-3000 倍 ,比紫外线快3000 倍,它能破坏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很快地扩散透进细胞内,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