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苏教版八年级古诗四首赏析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古诗四首赏析阅读_第1页
1/16
苏教版八年级古诗四首赏析阅读_第2页
2/16
苏教版八年级古诗四首赏析阅读_第3页
3/16
古诗四首赏析阅读 By:王天宸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是一首在战乱中忧国思家的抒情诗。尽管春天来临,草木茂盛,但满目看去,一片凄凉破败。感伤国事,看春花落泪;怅恨离别,听鸟鸣心惊。在战乱中,特别思念亲人,多么想得到家人的音信啊!看着眼前的春光,心里反而悲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却能相通,一是触景生情,另一则是移情于物,可见诗内涵之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煎熬,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练习题: ①诗人写此诗时,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国家动荡不安,家人骨肉离散,眼前的春景更让人感触从生。沉痛的感情通过“感时花溅泪”“白头搔更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②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到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苏教版八年级古诗四首赏析阅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