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情智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习作是体现学生情感的一种实践活动,大致要经历“物”(客观事物)、“情”(丰富的情感)、“识”(价值取向)、“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其中,“情”是达成这一双重转化的动力。它贯穿在学生观察生活、感悟语言、抒写表达的始终。正是基于这样的机制,我们的习作教学就要善于激发“情”,引领生长“情”,从而实现酣畅表达“情”的良好愿望,使学生获得观察的本领、感悟的智慧和抒写的愉悦。 一、激情:观察中要有思维的深度,激发起写作的热情。 [问题]这是小学三年级的一次习作练习。题目:“我喜爱________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习作完成之后,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写到“我喜爱妈妈”。仅就这一主题的写作、取材与表达的情况却大相径庭。许多学生也许觉得妈妈十分平凡,没有什么好写,于是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干瘪瘪的,如有的写妈妈给他买衣服,有的写妈妈辅导他学习……只有一位学生写到了雨夜思念远在上海打工的妈妈,很能吸引人。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轰隆隆”,一声响雷震得我耳朵嗡嗡地响。我赶紧拉起毯子将全身盖住,仿佛这样就安全了。在闷热的毯子里,我想到了妈妈。每到这时,妈妈总是让我睡到她的身边,抱住我说不要怕,可是现在呢?爷爷、奶奶虽然对我很好,每天做好的给我吃,每天早上送我上学,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妈妈。我真喜爱我的妈妈。妈妈和爸爸出去打工后常给我打电话,要我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每到这时,我总是想看一看妈妈,可是只能听见妈妈的声音。雨哗哗地下了起来,不知妈妈在那里好不好…… [分析]生活永远是习作的源。然而在实际的指导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观察的思维内涵。有效的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看一看,而是要尽可能多的调动多种器官协调进行,如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等等。其中,更为主要的应该是思考。浑浑噩噩地看,稀里糊涂地做,到头来犹如匣中的琴,有弦却无声。像上面写“我喜爱妈妈”的同学一样,果真只有妈妈给他买衣服、妈妈辅导他学习的材料吗?不是的。生活就是一泓清水,总有涟漪与波澜,只是看到了未能及时多想想。所以,同样有观察的经历,第三位同学才是对生活有了思考的,于是动了真情的,尽管这个也许不是自觉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多思考,我们的观察就充满着情趣。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的习作指导要从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