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莲并蒂——小说《编舟记》与同名电影之比较 王旭影 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以不同的艺术手段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但说到底其本质上都是一种叙事艺术,因而存在着互通之处,这也就给小说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前提。本文将对小说《编舟记》及其同名电影进行分析比较,反思小说艺术与电影语言之间的互补性、差异性。 《编舟记》是日本女作家三浦紫苑的长篇小说,该书曾获日本2024 年日本书店大奖第一名,并于 2024 年被搬上电影荧幕,该片上映后在日本国内获得一致口碑好评,赢得第 68 届每日电影大奖、第23 届日本电影评论家大奖、第 37 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还曾与《入殓师》一起作为日本的冲奥影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马缔光也由营业部的“边缘人物”转到词典编辑部后,与松本朋佑、荒木公平、西冈正志等人一同为了编纂词典《大渡海》而努力的故事,期间穿插了马缔光也与林香具矢、西冈正志与三好丽美的爱情故事。《编舟记》的核心精神是专注、沉静、追求完美的“职人精神”,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快节奏都市里,这种精神引起了大众的共鸣。 《编舟记》的原著以小说体裁独有的细腻和制造力给我们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想象空间,而电影则以高信息量的镜头、配合得当的画面与音乐和演员的精湛演技实现了对原著的凝练浓缩,继承并扩展了原著的精神。 但是小说与电影毕竟是两种艺术形式,二者各有千秋,因此电影对原著做出了诸多改变。 首先,电影对故事的叙述视角进行了统一。原著共分为五章,依次以荒木、马缔、西冈、岸边绿、马缔的顺序展开叙述,每章都有一个主角,方便深化叙述他们的故事,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但为了不使观众感到混乱,电影则将叙述视角统一到马缔身上。这样不仅降低了观众理解剧情的难度,而且使得电影的结构更加紧凑,主线更加明确。 其次,电影删去远离主干故事的枝叶。原著出于塑造人物性格和增加阅读趣味性的需要,有许多讲述语言的故事,例如开篇,荒木公平回忆自己与词汇结缘的故事时,以“狗”这个词汇为例,表现了同音异义、一词多义的奇异。“‘狗’明明就在眼前,却读作‘不在’”,日本人对谐音词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很多笑话都与此有关,因此开篇的这个小故事对读者有吸引作用。但是,改编成电影以后,假如将这部分内容保留,不仅会让人感觉琐碎,也会和画面这种表达形式产生冲突,充满生硬感。 此外,电影通过画面和对白的暗示增加了承载的信息量。比如,岸边绿调到词典编辑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