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超过五成的北京市民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在两会期间,市统计局局长崔述强向本报记者披露了本市第一份“和谐社会指数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在2000-2024 年和谐社会指数以及居民意向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北京的社会和谐程度呈现平稳提升的态势,4 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居民对北京市建设和谐社会态度积极,有%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北京是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 ■七成市民对北京实现和谐社会有信心 “在去年的调查中,我们还首度邀请市民为社会的和谐程度‘打分’,并把打分的成绩计入了总体评价结果。”市统计局局长崔述强表示,北京社情民意网在全市范围内对 2113 人进行了“和谐社会建设居民意向调查”,请他们回答了“对和谐社会的认同度”、“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底层市民自我认同度”等问题。“今后,我们将每年定期向市民发出这样的调查问卷。” 记者了解到,除了%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和谐外,%的人认为一般,%的人认为目前北京的社会进展不够和谐。对于未来,%的被调查者对实现和谐社会有信心,%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信心。 ■市民对食品安全控制最满意 崔述强告诉记者,调查表还特别设置了居民对政府工作的评价。“我们请被调查者从低保工作、流动人口管理信访问题的解决、基层民主工作、社会应急机制、食品安全控制、劳动就业工作等七个方面中选择最满意的三个方面。” 结果显示,%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食品安全控制,%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低保工作,%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社会应急机制,%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劳动就业工作,%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流动人口管理,%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信访问题的解决,%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基层民主工作。 根据这些数据排序,北京市民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最满意,其下依次是低保工作、社会应急机制、劳动就业和流动人口管理等,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基层民主工作满意度则较低。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分为三类 崔述强对本报记者说,为了反映社会的和谐程度,统计部门“搭建”的这套指标体系包括反映社会冲突客观现状的指标、反映市民社会诉求的指标、反映社会冲突协调机制现状的指标三大类。其中第一、三大类包括 20 个客观指标,涵盖在本市的日常统计项目中。第二类市民的社会诉求是主观指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取得。 上述第一、三大类中设置的客观考核指标十分详细。比如:“在社会冲突的客观现状”中又包括贫富差距、社会安定、环境资源三小项,分别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