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大全 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大全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进展,青铜冶铸到达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致豪华的乐器消逝了。分散了堪称 3000 年前世界第一流水平的殷商文化,消逝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歌、舞、乐的高峰,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奠定了基础。以下是我为你细心整理的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大全,希望你喜爱。 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 一、商人尚鬼尊神,使音乐与巫术、宗教紧密联系,音乐的主要功能为消遣、祭祀。 据史料记载,商朝最重要的祭祀乐舞是《桑林》,它是商裔祭祀其玄鸟图腾和先批简狄的乐舞。我国古书《左传》记有一个故事:公元前 641 年,商王室后裔宋襄公在楚丘为晋侯进行盛大的宴会,晋侯提出要看宋国祖先的传统乐舞《桑林》。这个乐舞,据说由用鸟羽扮装成玄鸟的舞师与扮装成先批简狄的女巫进行表演。 《乐府杂记》载:“用方相四人,带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傩祭的核心人物是“方相氏”,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假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十二神)及大队由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动呼号,合唱布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瞅,以驱除“疫鬼”。舞时,有音乐伴奏。宫廷进行这种仪式由太常侍主持。后傩祭渐渐改变,转向娱人,最终纳入戏曲。 二、商代艺术是各民族文化、风俗的大融合。 商代屡屡迁徙、战斗及其兼并客观上带来了民族融合。也带来了各民族文化和风俗的融合,也使商代艺术成了各民族文化和风俗的融合体。 在商代的艺术作品中,中原文化、淮夷文化、荆楚文化和北方文化是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这其中,音乐舞蹈艺术虽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青铜艺术风格的改变可以想象出,当时的音乐舞蹈也在随着都城的迁徙而汲取了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的特征,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乐舞有《桑林》、《大浸》。 商代后期,乐器的品种已相当多样,制作工艺也很奇异。打击乐器有多种形制的铙、钟、磐、鼓。商铙因其形体的大小不同而有大铙、小铙之分。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它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磬,如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纹饰瑰丽,声音悠扬。一种是编磬,一般均为三枚一套。鼓,在原始时代已有叫做“土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