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弱势孩子的心田——读《离异家庭儿童心理讨论》有感 守望弱势孩子的心田——读《离异家庭儿童心理讨论》有感 刚接手这个班没多久,我发现班上有好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是我们同年级四个班中数量最多的,而且五个学期下来,流动率最高的孩子也出自这几个人当中,两个学期有 4 个孩子“搬出”和“迁入”。 一年级时,作为一个新手老师,没有经验,我很焦虑:该怎么样与这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正确相处?怎么样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当然,爸爸替代不了妈妈,妈妈替代不了爸爸,老师替代不了父母,我只能尽力。我先在网上找各种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反复选择,买了一本书叫做《离异家庭儿童心理讨论》,说实话,换做以前的我,看到这种“乏味”的书名,不会有看的欲望,这次不一样,因为有困难亟需求助。要想帮助这些孩子,首先得更深化地了解他们,平常在学校的短暂接触,很难快速、真正地走进他们,这本书是从心理与行为讨论的角度,观察、解析中国离异家庭儿童群体,了解他们心理进展现状,直面他们的生存困境,解决与探讨他们的进展资源,为家庭离异儿童的成长、教育等提供可行建议。其中有很多数据分析,也有个案分析,读完这本书后,对我冲击最大的是人性关怀的力量。 在接下来与这些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虽然还远远不够,但也在努力做到人性的关怀。我们要蹲下身子,相互沟通,学会倾听,加强家校沟通的力度。 我们班之前有一个孩子--小康,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爸爸年纪很大了,为赚钱常年在外,基本不回家,爷爷奶奶早就去世,妈妈也再嫁了,他被寄予在家教,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直到上学期,爸爸被检查出肝癌晚期,在最后的时间里,他回到老家,自己带小康,希望最后的日子和儿子一起,可是就在今年劳动节里的一天,小康哭着发微信给我:“老师,我爸爸去世了,我好想爸爸啊,我可能真的要转学了......”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安慰更好,只能简单询问其他家人信息后,安慰他勇敢坚强一点,他很乖地哭着应了声“嗯.....”,打完微信,我哭了,对这么小、经历如此悲惨的孩子来说,让他坚强点实在残忍,一时间不知所措。我知道,小康的天塌了,五一回来的第一天早读课下课,学生来报告说他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发呆,不停地哭也不说话。我知道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在家里出事后,无助的小康第一时间打给我,告诉我这一切,那我接下来该如何真正有实效地帮助这个孩子?我思考了好久,需要家校共同努力,才能让他慢慢走出悲伤,继续好好学习。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