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竹林作文 我的家乡在沂蒙山的边缘地带,往东 70 里就是大海,往北15 里就是连绵不断的沂蒙山,往南则是一望无际的江淮平原。村东有一条曲折曲折的季节性河流,夏天暴雨后汹涌澎湃,春秋天是涓涓细流,而冬天则是时断时续。在这条小河流经村东的 1000 多米的河段西侧南端,生长着近百亩的竹林,村民唤作“竹园”,这在方圆百里的范围内是最大的一片。别小看竹林,她给我带来了非常美妙的童年时间,打野仗、抓迷藏、寻宝贝、捡竹叶、砍竹子等等。 这片竹林就好像村子的一道屏障,精心呵护着全村2000 多口人。春天,雨后春笋,那情景非常壮观,虽赶不上南方毛竹的气概,但也有她自己的风格。当竹笋长到2、3 米高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走进竹林捡拾刚从竹笋身上退下来的竹叶,拿回家做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品,诸如坐垫、凉席、囤子、扇子等;夏天,整个竹林郁郁葱葱,翠绿翠绿的竹叶让人看了心情特别舒服;秋天当秋风袭来时,沙沙作响的竹林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冬天,这里是鸟类的乐园,麻雀、灰喜鹊等在这里尽情歌唱等待着来年你候鸟们的到来。 记得在文革后期,我上小学,同学们都模仿大人,在竹林和别的村的儿童打群仗,我作为小头目,“冲锋”在前,一直“攻打”到另一个村子里,恰巧有一户人家正在砌房子,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战士们”顺道把房子也“攻打”下来,接下来的后果可想而知,我们被有大人支援的“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再后来,两个村的人都不敢从对方村子里经过,现在想起来感觉很搞笑。 家乡的竹林就在我家的后园,大约几亩地的样子。孩提时,那是我和小伙伴儿们的乐园。春暖花开的时候,竹林里拱出许多竹笋来。我便常常缠着妈妈刨来炒菜吃。妈妈每次都说:嗨!好吧。当我有一次听见爸爸和妈妈夜里说话,我才知道大人的苦衷。“今年的竹笋能有个好年成,来年就能多卖些钱,日子也就好过些。”爸爸说。“嗨!”妈妈无言。那时候乡下很穷,吃饭成了头等大事,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话就是“吃过了吗?”三年的自然灾害让大人饿怕了(这是听爷爷讲的)!我怎么能理解大人的苦衷呢!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提议过吃笋,直到参加工作! 到了夏季,新竹长势喜人,我和伙伴儿们嘻闹玩耍,竹林里便回荡着天真无邪的笑语。暑假里,我们白天在竹林里写字,晚上睡在竹林里。一张床,一顶蚊帐,伴我们度过难捱的酷夏。鸟儿也来其间做伴儿。白天婉转啼叫,傍晚群鸟归巢,叽叽喳喳…… 后来长大了,竹子伐了一次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