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共两课时完成,此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教材出处: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课—、教材分析:(一)单元内容整体解读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的福祉。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设计,编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讲读课文,习作《这儿真美》以及《语文园地六》。从单元导语到课文,到习作再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领略和歌颂祖国美好河山、展现祖国生态文明发展伟大成就这一主旨编排的。有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介绍家乡美丽景色的《海滨小城》;有尝试按“总—分”结构顺序、抓住特点和运用优美词汇描写的习作练习;还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听、说、读、写、练的有机整体,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等要求,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良好的引导性作用。在第三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黄山奇石》、《日月潭》和《葡萄沟》四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已经有过初步的学习和了解。因此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低段阅读教学“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要求向中段阅读教学“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转化。因此在本组课文学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多样化的阅读中去领略和感受壮美的自然风光;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2(二)课文文本解读课文语言准确、形象、生动,结构清晰,段落分明,行文流畅,风格清新明快,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犹如泼墨画一般唯美的小兴安岭景象。文章先总写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像“绿色的海洋”的总体特点(第一自然段);再按照春夏秋冬季节的顺序围绕着“诱人”一词抓住特点分别描述和展现(二至四五然段);最后总结全文,紧扣题目、首尾呼应,洋溢着对小兴安岭的无比赞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