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和重点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进和强化审计监督,于 2014 年 10 月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 2015 年 2 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并要求严格实施,教育系统内审工作被赋予更加重要的使命。高校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龙头和国家学术的前沿阵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规范财务运转,监管决策落实,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笔者结合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对高校审计工作深化的方向和需要及重点关注的领域做初浅的探析。一、我国高校审计工作的现状(一)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审计人员的配备不够合理目前,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内部审计机构可有可无,靠国家审计或社会审计就可以了。因此,高校内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有的与计财处合署办公,有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这些部门各有不同的工作对象和职责,将它们捆绑在一起,不能保证内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失去了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高校的内审人员力量单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人员的配备远远不能跟上逐年增长的审计任务的需要。(二)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比较狭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还停留在过去的合规性审计,缺乏对专项资金、内控制度及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的审计。当前,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不合理,浪费严重,如物资采购监管存在一定漏洞、重复购置,一些基建工程及维修项目没有长远规划,多次拆了重建,学校领导或专业人员举办或参加没有实际作用的2/7国内外会议或培训太多,有些专项资金大大超出预算,造成了浪费。合规性审计是评价过去的经济事项,只能起到查错和防弊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防范学校的审计风险、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审计的方式单一、手段落后当前,高校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以事后审计为主,时间上比较滞后,没有对事前、事中的监督。特别是基建工程及维修项目的审计只有最终的竣工结算审计,缺乏对全过程工作的控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起不到很好的控制效果,浪费严重。而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的做法是“先离后审”,即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已经调离工作岗位或已被提拔或退休多年,学校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