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桃花心木》课后反思《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方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我紧扣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 多读课文,抓主要内容。 林清玄的散文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善于从生活小事或不起眼的事物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读了课文学生不难说出,本文主要讲:作者看到种桃花心木的人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经过与他的一番对话,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课文的第 14自然段) 二、 抓住线索,突出重点进行教学。 种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举动呢?学生读文概括出: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水量不定。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然后在读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很快找到种树人的话,回答了我的问题。并且能加上自己的感悟,我随机板书。这一部分本估计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种树的目的所在,为下文理解育人道理做铺垫。 三、小组合作解决疑惑 让学生找到自己感觉含义深刻的句子,先结合上下文自己理解,在旁边做上批注,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沟通,“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信任每个孩子的说法会一样,但是大致的主题是不容易偏离的。在小组沟通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沟通时,提出来进行解惑答疑的环节。 最后,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后,我及时地问学生这篇文章和我们学过的哪些文很像,学生自然地想到《白杨》,自然地会说出“借物喻人”。 这节课虽然在授课当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过这次从备课到讲课我都收获到了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会多参加这样的教学活动,多学习,多讨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