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从关键字着手品析古诗——以《草》为例古诗的讲解一直是令我头疼、困扰的一件事,它和课文不同,每首古诗简短,但是又蕴含了多种感情和浓浓的诗意。低年级阶段的孩子较小,假如品析的过于深刻,孩子们就会觉得枯燥无聊;假如只是浅浅的进行阅读、背诵,怕孩子们不能体会古诗的韵美和情感。所以一直不能准确的平衡知识点和兴趣之间的矛盾。孩子们已经处于二年级下册了,自己也摸索了一段时间,下面就以《草》为例,浅显的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要设计教学环节,首先要了解古诗的背景和表达的中心思想。《草》这首古诗是由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于 16 岁时创作出来的,由于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而被人们千古流传。这首诗赞扬了小草坚韧的生命力。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抓住了“离离”“原”“岁”“枯”“荣”“尽”这几个孩子们比较难懂的关键字,进行品析。 1.从“原”字入手理解第一句。 在课堂导入环节结束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中描写的草在什么地方吗?引出“原”字,然后让孩子们进行原字组词。孩子们组词很丰富:原来,还原,草原等等。再点明在这首诗中“原”是指草原,加深孩子们印象。 讲解完“原”字的含义,随即出示草原的图片,让孩子们看图说一说对这片草原的印象和认识。孩子们会说这片草原是绿色的,茂盛的,生机勃勃的等等。从而引出“离离”的意思:草生长的茂盛的样子。根据图片和老师已讲词语的含义,让孩子们说一说你了解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的意思。 草原上的这片草还有其他的风景呢!出示草原一年四季的图片,说一说这些图片分别是什么季节,让孩子们根据图片了解“枯”“荣”的含义。 2.从“尽”字入手,学习第二句 出示草着火以及烧过之后的图片,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并随即抛出问题:图片上,小草的叶子明明都被烧光了,地面上什么都没剩下,为什么作者还要说“野火烧不尽”?让孩子们理解小草的叶子虽然被烧了,但是草根还牢牢的扎根在底下,等待明年春天的到来。从而理解小草坚韧的生命力。 出示草被烧过后重新发芽的图片,借助图片理解“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3.根据图片复述古诗含义 整首古诗讲完了之后,分别出示草原图,枯荣图,野火图以及新生图,根据这四幅图,引导学生了解整首诗的含义,程度较好的孩子可以复述古诗含义。 4.指导朗读 这首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讲解的同时要让孩子们多读。可以采纳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比如说: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