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介入不当的四种表示和成因--小学教学组织艺术新课程不只要求老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老师的角色要转变,老师应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转变为同学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育者。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介入可以有效地协助和引导同学审视和反思自我,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协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但老师的介入应遵循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否则老师的角色转变只能流于形式。我们在观摩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现老师虽然对课程改革的观念掌握得很好,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这些观念,表示为介入不当——时间、尺度掌握不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表示。 一、低估同学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以自身的理解作为法律规范,代替同学理解 这是一节《面积与面积单位》课,为了使同学理解“面积”概念,上课开始后,老师请同学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摸感知并理解黑板面、文具盒面、课本封面的大小从而形成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同学活动结束后,老师请同学说说什么是面积。一位同学回答指“占地”,老师马上补充:也就是指黑板面的大小。后来当老师提问文具盒、课本封面的面积指的是……同学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回答指的是大小。“占地”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在同学思维之初,借助形象表达某概念是合理的,也是允许的,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需要一定的时间。老师的过早介入,中止了同学对概念的自主体验与理解同化的过程,同学没有搜集信息,分析处置,而只是揣测老师的意图,迎合老师的期望,导致思维没有得到充沛的展开,始终处于待激发的平衡状态,造成理解的单一化、法律规范化,形成固定思维、机械记忆。 老师应创设一定教学情境,加快同学思维的转化过程,而不能人为地造成思维断层。例如,上海的潘小明老师在讲授“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节时,为使同学理解“循环”一词,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生(齐):春、夏、秋、冬。 师:再说一遍。 生(齐):春、夏、秋、冬。 师:继续往下说。 生(齐):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老师做手势让同学继续说。同学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小了,最后满面疑惑不同意说了。听课老师会心地笑了,掌声热烈。) 师(面带微笑):怎么停下了? 生:说不完。 师:哦,说不完。能不能找到规律呢?大家讨论一下。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说说看。 生:春夏秋冬的出现是有规律的,顺序不变。 生:出现的过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