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认知讨论回溯与考虑:对老师教育之意涵【内容提要】老师认知讨论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是国际上老师教育讨论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理论视角与范式的变化其讨论的内容在不时演变扩展:从老师的临床信息加工,到老师的知识与信念、老师反省思维与专业进展,再到老师的建构性学习;讨论方法也从实验操控和定量分析进展为包括人种志调查、叙事探究在内的各种手段。这些变化对推动我国老师教育讨论与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老师认知讨论/老师教育/老师知识/老师学习 老师认知讨论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国际上老师教育讨论最重要的领域。 老师认知/思维讨论自出现以来,从最初作为单纯的教学讨论演变成一个为老师教育讨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课程讨论,乃至人类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讨论者所关注的跨学科讨论,并对教育实践尤其是老师教育实践发生了深刻影响[1]。那么,这一讨论领域缘何而起?又因何而不时进展?其现状如何?本文将从理论视角、讨论方法、主要实证发现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作一梳理。 一、信息加工视角下的老师临床思维讨论 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在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讨论中流行“过程、结果”范式,这种讨论偏重对老师课堂行为的描述,以寻找有效教学的特征。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转而关注可观察行为后面的老师思维过程。 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信息加工理论,是这一时期老师认知/思维讨论的主导概念框架。讨论最初主要围绕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决策而展开;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转向采纳专家—新手对比讨论,偏重分析他们的课堂信息加工特点。 (一)老师的教学计划与课堂决策讨论。“老师计划”讨论针对的是老师在课堂行动之前的思维活动。讨论一般以有经验的老师为对象,使用有声思维、文本(教学设计)分析和访谈等手段收集数据。讨论结果涉和老师计划(备课)的种类、内容和方式。“老师课堂决策”讨论针对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从信息加工观点看,课堂充溢了复杂多变的信息,老师随时面临延续或改变当前行为的选择,即老师决策。对此进行讨论常采纳刺激回忆方法,即回放课堂录音/像,由老师回忆随同其行为的想法。讨论发现:其一,老师课堂即席思维的内容涉和同学目标、教材、程序、管理等,其中有关“同学”的思维出现频率最高;其二,老师在课堂中进行着高密度的在线决策,平均每两分钟一次,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2]。 (二)专家—新手老师的信息加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