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应当具备这样的素养教育家是从实践中诞生的 首先,中小学需要教育家。教育家是比教书匠层次更高的老师。中小学教育是奠定知识基础、培育思维和行为习惯、塑造健康情操的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技术工作的反思性实践。这种教育或实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中小学老师不应该是技术人员,而应是教育家。 只有教育家,才能够身处其中而游刃有余。 其次,中小学老师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来自实践,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是“教”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中小学老师离教育实践最近。在一些人看来,教育家何等神圣,即便有,也只能出自高校或有高学历的人。这种看法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学老师,认为教育家离自身真的很远。各地各校有评选“特级老师”、“名师”、“优秀老师”、“优秀班主任”、“十佳老师”的,但就是没有评选“教育家”的。这说明了最有可能诞生教育家的地方,却成了最没有自信的地方。 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智慧 时下关于教育家的法律规范有很多说法,但最实质的是看一个老师是否拥有了实践智慧。谁拥有了实践智慧谁就是教育家。老师实践智慧是指老师在实践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所表示出来的素养,由老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境积极感知、区分与顿悟,对教育伦理品性的彰显三个局部构成。 首先,老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意味着老师既要遵循经过科学讨论得出的关于教育的客观认识,又满足具体教育情境中师生的相对性、时间性和价值关涉。怎么追求教育合理性呢?一是掌握教育真理,深刻理解教育,尤其要深刻理解新出现的教育现象,因为新出现的教育现象具有很强的探究性;二是考虑教育问题时把自身的目的考虑进去,不要无条件地放逐自身的主观性,不能把自身当旁观者。 其次,老师对当下教育情境积极感知、区分与顿悟,意味着老师要看到情境中的一些细节,抓住情境特征,明白该情境和其他相似情境的差别,感受情境暗含了哪些行动可能,并屏弃自身已经习惯了的方式,正确地实行行动要打破对教育常规的过分依赖,树立在教育情境中反思的意识,确立更具弹性的新教育常规。 第三,老师对教育伦理品性的彰显,意味着老师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在教育目的上消解认知主义,在教育语言上杜绝“语言暴力”。 成为教育家先要优化思维 教育家一定是有良好思维能力的老师。当前,老师必需优化三种思维:实践推理、平衡思维和发明性思维。 实践推理讲究深思熟虑。一个喜爱深思熟虑的老师,总能在平凡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