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的学术创新思想文化史的讨论一直是历史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领域,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文化史讨论主要有社会史讨论的方法、哲学诠释的讨论方法和学术史的讨论方法。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引入生态学的概念,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史进行讨论,可以说是视角独到,另辟蹊径。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制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作为文化生态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制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文化生态本身又构成一种文化成分。基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人类与文化生态是双向同构的关系,人制造环境,环境也制造人。因而要讨论人类文化,就必须要对人类的生态环境进行讨论。人类各民族的生态环境是自然场(指人的生存进展所依托的自然界)和社会场(指人在生存进展过程中结成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整合,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次进行剖析。由于“文化生态环境”是自然场和社会场有机组合而成,所以要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及其进展历程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民族得以繁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其进行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同时,由于种族、环境和时代的不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文化生态分为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这三个层次。一在开篇中作者对文化作了界定,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制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1)(导论 P12)引入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后,在通过文化生态学进行文化史讨论的过程中,作者把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根据以上界定和分层,《中华文化史》的上编中华文化生态集中对物态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进行了讨论,下编中华文化历程则对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进行了考查。就这样作者把对文化生态的讨论和对文化自身的讨论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中华文化史》的上编集中体现了全书的学术创新,主要是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文化“外结构”的考查,着重考查文化的外化过程。在上编中华文化生态中,结合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作者认为中华文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