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心得体会 5 篇 20242024《时代楷模》“7.1”特别节目观后感每隔一周,宁夏姑娘王巧琳总要给福州的“爸爸妈妈”打一个视频电话。但实际上,她跟两位老人并无血缘关系。20 多年前,王巧琳的父亲在山坡上种地时不慎跌下悬崖,在炕上一躺就是 8 年。这一摔,也让王家的生活跌入谷底。“顿顿吃土豆蘸盐,麦子要攒起来换钱,供弟弟妹妹读书。”王巧琳说,贫困遮住了自己的未来。这时,远在 2000 公里之外的福州十八中老师李丹将助学捐款打到她的账户上。那一刻,王巧琳感觉自己重新拿到了一张通往大山外世界的通行证。2024 年,李丹瞒着家人来到德隆县二中支教,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支教结束回到福建后,她却不幸罹患白血病。弥留之际,李丹依旧牵挂着教育扶贫事业:“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吧!”在李丹帮助下,王巧琳的命运得到改写。她考到了九江的一所学校,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出于感恩之情,王巧琳把李丹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斩断穷根,教育先行。年仅 27 岁的李丹走了,更多的“李丹”来了。24 年来,福建 1146 名优秀老师和 267 名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与支教团的优秀学子来到宁夏支教,把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温柔地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引领他们走出大山,去看比海更宽阔的世界。援宁干部来了,企业家来了,援宁医生来了,支教老师来了,科研工作者来了……他们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由单一的经济合作进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深度协作,开创多方参加、协同与共的扶贫开发新格局。苦水、风沙、遗传和缺医少药,导致西海固群众胆结石、眼部翼状胬肉、先天性心脏病等地方病高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脱贫路上的绊脚石。1996 年至今,福建先后派出近千名医疗专家和青年志愿者,援建妇幼保健院和各类医疗卫生院所 323 个,为数万名山区百姓开展义诊和疑难杂症治疗。深度协作,孕育内生动力,形成了反哺故乡的力量。通过劳务输出,一批又一批宁夏乡民走出西海固,在福建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开拓了眼界,积攒了资金。在第九批福建援宁干部领队陈星的呼唤下,他们回到西吉县震湖乡创办闽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创办黑山羊养殖合作社,成立珍珠鸡养殖家庭农场,开办再生塑料加工厂……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联农带农,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培育起本土产业集群。携手奔小康,山海亦相通。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