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习全国两会会议精神心得体会感想大全 6 篇 学习全国人大(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范文 1 空气质量、汽车尾气排放、收入差距、地区差别、安全生产、看 病 难 、 看 病 贵 、 教 育 公 平 、 沙 尘 暴 、 拖 欠 农 民 工 工 资……这些社会关注率极高的热点,正是深化改革中亟须解决的“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的突出问题。人们看到在过去的五年,党和政府情系民生,脚踏实地着手解决这些难题。这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应运而生。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引导和支撑,成为“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闪光点。 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进展 “十五”时期起步的和谐文化建设,推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在社会生活中,它的突出功能,就是引导人际和睦、人与社会和谐进展。 和谐文化给“和而不同”的文明传统,注入了新的内涵。一场又一场报告会,一次又一次电视访谈,共和国的部长们面对群众,讲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解答群众心中的疑虑。人们还记得,为了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投资过热等问题,中央决定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相随而来的,是各种议论甚至争论。为了统一思想,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宣部等五部委举办的报告会上,耐心解疑释惑。和谐文化,就是这样,对于不同认知讲沟通,遇到不同意见讲疏导。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进展处于关键时刻的“十五”时期,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提出,深得民心,吸引人心;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凝聚了不同利益群体制造新生活的意志和情感,把全国上下方方面面拧成有序改革、开拓创新的合力。 和谐文化给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三下乡”活动、“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动中,这些活动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养、净化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时期开展的以人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使尊重人、关爱人、帮助人的理念成为和谐文化创建的主旋律。 关系千家万户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得人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公安、司法,与未成年人相关的社会各方面,为了还给孩子们一片净土蓝天,编唱新童 谣 、 整 顿 网 吧 、 整 治 学 校 周 边 环 境 、 开 办 家 长 学 校……做了大量工作。 人们注意到,在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大协作中,全社会关爱孩子、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