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攀登者》优秀观后感范文 5 篇800 字 《攀登者》观后感范文一 假如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你付出牺牲,你会同意吗?假如要牺牲的是你的朋友、家人乃至于爱人呢?你还会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吗? 在《攀登者》里,我直面了这种牺牲。 更多时候,牺牲是迫不得已的,我可以为牺牲缅怀、纪念,但在情感上,我无法歌颂牺牲本身。就像我们可以纪念因为苦难而逝去的人,却不能赞美苦难本身。 1960 年的第一次登顶,攀登者方五洲为了救摄像师曲松林,丢掉了摄影设备,也失去了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人登上珠峰的证据。然后攀登者一行三人,随着登山队的解散,也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方五洲成了锅炉工,杰布回家放羊,曲松林回到训练营,抬头就看到当年登顶的山峰。十五年在电影里很短,在现实中却很长,我无法想象他们的那种煎熬。尤其在那个被不断怀疑的时代。攀登者们在 1960 年的成绩不被国际登山界承认,也是那时的中国在国际上状态的缩影,但即便如此,也总有值得信任的人,用他们的牺牲,为我们换回公信力。 事实上,李仁港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登山队员们如同殉道者一般的情感,但并非一成不变。 一开始,曲松林更同意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伟大事业的胜利。所以,被救上来的他,多年以来对方五洲耿耿于怀,为什么当年选择救他,而不是救能够保留证据的摄影机。 在这段剧情,张译完整而贴切地演绎出了曲松林的心态变化。从一开始为了实现理想的冲动,到后来因为“人命关天”的转变,真实得戳心。 我无法去推断这是否契合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但我认为,这种诠释是对的。在那些实现“伟大光荣正确”之前,我们先要有生而为人的基本准则。假如说这种对人本身的重视就是小格局,那么我真的很畏惧,那种个人被埋没于时代洪流之中的叙事方式。 方五洲当年的行为,则解释了关于牺牲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一定要做出牺牲,可以自我牺牲,但不能牺牲别人。 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就相当于放出了封印在瓶中的魔鬼。在做出这种选择之后,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受到内心的折磨。我们曾经有过这种时候,王小波说过,青年为了救一根电线杆而被卷入洪流中。在那些“让别人牺牲”的人鼓动下,很多人做出了本不应该的选择。 当为之牺牲的事物越来越荒谬,牺牲这件事本身也变得荒谬。 《攀登者》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冷静而克制,当一个人在选择牺牲自己之前,我们能够看到他层层递进的情绪,能够看到他所有行为的意义。 换言之,李仁港没有用牺牲作为噱头,来刻意地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