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作者:姚述远徐耕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 年第 01 期正常心脏的激动由窦房结发出,经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下传至希浦系统,并最终激动心室肌引起心脏收缩。当各种原因致左束支传导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即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从 1909 年 Eppinger 和 Rothberger【1】首次提出束支传导阻滞的概念以来,其后 90 多年逐步得到发展。LBBB 的心电图表现为:1、V5、V6 呈R 波形,无 q 波;V1 呈 QS 或 rS 形;QRS 时间>120 毫秒;继发性的 ST-T 改变【2】。一、LBBB 的流行病学很多研究进行了有关 LBBB 的流行病学调查。Fahy 等【3】的大规模人群调查中,LBBB 的人群患病率为 0.28%,而中年男性 LBBB 的患病率为 0.3%【4】。80-90 岁的男性人群中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即 QRS>0.12 秒的患病率为 11%⑸,研究表明 LBBB 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PeterEricsson【6】等人对出生于 1913 年的 855 名年龄为 50 岁的男性进行了长达 30 年的随访,共有 22 例出现 LBBB,发病率由 50 岁的 1%增长到 80 岁的 17%。流行病学的资料亦表明,作为传导系统异常,LBBB 常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存在,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心肌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其他罕见的病因包括Lev 病(心脏骨架的硬化)、Lenegere 病(原发性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瓣钙化等【7】。在 Framinghan 研究中【8】,随访 18 年期间新出现的 LBBB 的发病率为 1.5%,多数患者具有明显的心脏异常,如高血压、心脏扩大、冠心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仅有 11%的LBBB 患者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出现。其他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亦发现室内阻滞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同时常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左室肥厚等合并存在【5】。孤立性 LBBB 是指心电图有左束支传导阻滞而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疾病,即特发性 LBBB,其发病率相对较为少见。国内对 LBBB 的研究相对较少。石媛等【9】总结分析了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中的LBBB。LBBB 散见于临床各科,但以心内科占绝大多数(70%),单纯 LBBB 少见(2.8%),心内科中以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其次在各种心律失常中伴随出现,扩心病也不少见,但少见于高血压、瓣膜病及肺心病、先心病、肥厚性心肌病中。阜外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