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政治部分)试题(3)(非选择题)1.(16 分)材料一: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这是党中央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阅读上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党中央作出加快调整和改造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5 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5 分) (3)材料二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6 分)2.(32 分)材料一 水往低处流,有一片洼地就可以形成一个水洼,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和其它资源就会向成本低的地方流动,这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洼地效应”。比如沿海发达地区利用早期国家改革开放优惠政策获得发展时机,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现在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它的劳动力等资源成本就相对较高;作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劳动力等资源就会向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市正设法利用“洼地效应”,促进当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洼地效应”这一现象。(12 分) 材料二 在新农村建设上,中部某省强调各地量力而行、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其中某市将新农村建设“试点”改为“农民自己申报”,使农民既清楚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政策,又有现成的建成点作为参照系。政府出钱建设农村基础和公共设施,农民自主建设房屋,广大农民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更与那些真心办实事的干部打成一片,干群关系变得更紧密了。一年后,全市建起新农村示范点 2500 多个,覆盖农民 60 万人。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为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的哲学启示。(分)材料三 2006 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我们应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党的建设有什么要求?(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