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师讨论的合理定位 当前,老师讨论何以必要和可能?笔者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不在于为老师讨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列出种种理由,而在于还老师讨论一个合理的定位。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认识到老师讨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尝试性的研讨。 一、老师讨论是一种实践性讨论 首先,从老师讨论问题的来源看,老师讨论的问题直接来自于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需要。教育活动作为人的活动,是人作为主体发明性展开的。在教育活动中,尽管可以分析出最简单的几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但这些要素并不是那种简单的物质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是双向互动式的。譬如,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一群独特的人围绕着它活动,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它们的相互主体性便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教育情景。正是基于这种对教育活动复杂性、情境化的认识,“老师即讨论者”的思想悄然兴起。人们意识到,“实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思维方式不适用于不时更新的教育活动,特定的教育问题需要特定的解决方法。一般教育科学理论揭示了教育现象的一般实质与规律,它可以指导实践,但由于并不能预测每一特别的教育情境,因而又无法直接地加以运用。实践中的老师,在面对实际的教育问题时,他不可能有现成的、直接可以拿来享用的东西,而必需以讨论的态度,审慎地对教育教学情境、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和这种行为背后所依据的东西,进行考察和反思,才能达到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同学良好进展的目的。老师讨论的课题,正是源于他们在实践中的这种需要。 其次,从老师讨论的过程来看,它是在老师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与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中小学老师最重要的角色是育人,因此他们的讨论不可能脱离育人活动。如同让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去做大量的育人工作是不实际的,企图让老师脱离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去做“专门讨论”也是不实际的。试想一位每周可能承当十多节课教学任务,同时还承当其它教育工作任务的中小学老师,究竟能有多少时间用来进行“专门讨论”实际上,老师所进行的讨论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讨论,是对他们自身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所依据的东西进行考虑和探究。这种讨论,依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其提供具体的观察情境,一旦离开了这种观察情境,就失去了讨论的条件。因此,老师所进行的讨论不是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