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上大禹治水教学反思部编二上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美好的精神被世人仰慕,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同学熟悉大禹这个古代的宏大英雄,并透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尊敬。 新课标指出:“就应让同学在专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课文其次段用简练的几句话表达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同学细细品读。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同学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透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熟悉。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苦,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终,为了让同学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同学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坚韧治水的形象就在同学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同学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同学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这样的问题,将同学带进课文情境,同学不禁会结合生活阅历,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宏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白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宏大”一词,使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部编二上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2 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 13 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我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同学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确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同学商量,大禹为什么三次飘过家门没有回去。同学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由于他担忧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