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企业关系新思维将产业园区的经营市场化,打造企业型园区,是东部软件园发展的有效模式。缪雷手上有不止一家的科技企业,他也在国内多家软件园开过公司。他的企业在软件园里过着最普通的向园区租房子办公的日子,有时候园区临时起意兴许会借个由头给些补助,然而这并不是常事。如果不是在杭州东部软件园遇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他也许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时间倒回至 2001 年,在杭州市文三路信息一条街,有一个近 50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软件园成立了,不久之后,朋友的介绍让缪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他的创业团队搬进了这个企业化运作的新园区。让缪雷感到意外的是,与政府运营的园区不同,这里的管理者帮助企业找资源找政策,竭尽全力,帮助企业成长。不仅如此,园区成立的创业俱乐部让企业间加深了解,增强了产业链协同效应,这让缪雷在园区里能找到合作伙伴与客户。缪雷先后有三家企业落户东部软件园,除了一家被收购外,缪雷手上还有两家企业一直在东部软件园里。企业型园区这家园区的不同之处还得从它的创办说起。时间退回到 12 年前,那时的宋小春作为工作组负责人来到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作为原电子工业部的下属企业,随着 CD、MP3 的出现,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生产的产品不再占有市场优势,面对厂里千余号的员工,生存还是灭亡,宋小春必须给他们一个交代。身为“一把手”的宋小春看到了当时经济结构的变革,让自己的企业转换个身份,成为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的孵化园,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身。这在创业园区几乎都来自政府扶持创办的杭州,从一家国企变为孵化园是条没人走过的路,宋小春的决定看起来有些冒险。身边的人甚至觉得他是疯了。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带着原公司的管理层到美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的新竹等园区进行考察,后来由于看到当时有关文件中提到的“大力发展软件市场”这一信息,他最终决定要创办一个以软件行业为主导的创业园区――杭州东部软件园。在要与官办园区进行不平等竞争和尚无先例可以效仿的前提下,像东部软件园这种纯粹企业化运作的园区“被逼成了服务专家”。他们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生存的空间――走向综合服务方案提供商,既包含星级物业服务,又包含高层次专业增值的“双栖概念”。“一些由政府运作的园区,他们的管理者拿的是政府的财政工资,园区经营的好坏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所以他们有时对园区的经营并不上心。而我们是企业办园区,我们的收入完全取决于园区的收益,这就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