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前处理系统的现状 一 前处理系统的概念 临床实验室全自动化包括实验前样品处理、实验中检测和实验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或建议性诊断。随着实验室自动化的深化和样品量的增加,前处理系统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管理学者们提出理想的前处理系统是实验室自动化的保障.近些年进展起来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概念中提出临床样品的检测通过 5 个过程来完成,即实验室前、实验室内(前处理、检测和体现报告)、实验室后。所谓前处理包括确认样品/条码识别、归类、离心、样品质地识别、提示、去盖、分样、血标本管标记、插入仪器使用的样本架和转运。这一部分对结果的影响意义重大,并得到有关专家们的重视,现已逐步实现自动化。在临床检验中生化的前处理自动化最为完善,其次为免疫,还有核酸检验等.血细胞、细菌、尿液等因其样品的特别性,前处理自动化尚不完善,但也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水平上都在向简单化、系统化、方便化、法律规范化和商品化的方向上进展,并已取得一定的进步。 二 前处理系统的进展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国际先进的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系统问世并开始运行。但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在单纯引进分析设备的情况下会造成分析速度加快报告时间滞后的情况。自动化的科学管理模式面临大量的手工操作步骤和程序的瓶颈。人们发现只有从样品的采集、处理、准备、分析,报告所有的环节上的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最终为临床提供最为及时和可靠的数据,同时也发现在临床检验工作量和质的要求同时提高的情况下,必须重视误差的来源和加以分析其原因。中外专家分析临床检验的误差近 50%来源于样品的准备和处理,而真正来源于分析的只占不到 30%。所以降低报告的误差也是前处理系统的重要作用,假如仍然沿用过去的手工式的管理模式将极大地降低医院花巨资投入的检验设备的价值和效益。于是依据降低误差,提高质量的理念设计开发了样品前处理系统。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配合 TLA 的需要,样品前处理系统和模块化组合系统应运而生。 80 年代后半期,日本高知医科大学建立临床医院之时,有一位中年医生被聘为临床检查部主任.他到任时有两个特别的要求,其一是对实验室的装修,他要求不要分隔只有柱子的大厅。其二是要求若干名机械维修人员。结果招来若干名空军地勤的工程人员。临床实验室招进空军机械退伍兵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引起了不少议论。在他们的不辞辛苦昼夜兼程的辛勤劳动下,经过数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