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部分。老话说:“病从口入。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产品被曝光引发百姓热议,我们究竟还有什么可以吃?食品产业链很长,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质检、储存、销售再到消费有很长的环节,这就导致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多.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食品企业数量增多,但普遍产业集中度较低、工业化程度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低。在生产加工的环节中,普遍的安全问题是食品造假。食品造假,首先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也常常爆发食品造假事件。2024 年 8 月 13 日,丹麦发生毒香肠致死事件,至少造成 12 人中毒死亡。在我国,食品安全造假事件呈现出数量多、涉及面广、层次复杂、形式多样的特点.我们利用大数据挖掘工具,对今年 1 月—4 月间我国主流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在曝光的 19980 个食品安全事件中,22。64%属于食品造假事件。造假涉及肉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食糖、薯类和膨化食品、饼干、茶叶及相关制品、罐头、粮食加工品等。造假的企业,不仅有大量的中小食品企业,也有大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作为食品相关的企业,产品攸关生命。我们应该严格把控,有严格的行业准入门槛,提高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水准。多数的造假掺假甚至使用非法添加剂的行为都是因为经济利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产物,对于市场竞争力的概念不能放在降低品质上,而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升级生产技术上.很多涉事企业负责人在面对记者时都表现出了无奈,因为别家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故而他们也降低成本,以更加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去弥补商业方面的损失。这种态度和方法是不可取的.而且造假不仅在食品的加工环节,在食品流通、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造假.与此同时,虚假日期、虚假生产商、不当加工、无证生产加工、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造假形式多样化。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造假的案例发生。范围如此之广骇人听闻,人们不禁发问:“难道没人管么?政府在做什么?工商局、质检局、卫生局呢?”我们都知道,市场监管是政府四大职能之一。可是我们也还会问工商局、质监局和卫生局,说明我们并不清楚他们之间在食品安全监督中的角色,其中的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今年刚通过的新《食品安全法》给了执法部门一个新的执法标准,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