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背景下幼儿园编织艺术活动的实践讨论祁幼一,问题的提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进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指南》中提出:“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地、有个性地、制造性地表达和表现在共同生活和探究世界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并体验表达与表现的乐趣。”这些表述,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对幼儿进行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况且在当今社会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各国优秀文化养分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保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一个人假如没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支撑,就很有可能会迷失于光怪陆离的物质诱惑中。教育对此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牢记民族文化是国家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制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编织艺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编织艺术又是造型艺术,是一种有用性强、表现力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证明具有特别的功能,它能使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同时,手指动作的训练能对大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编织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方向,灵活的编出物体形象,使幼儿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得到了进展。编织是具有制造性的活动,幼儿通过了解编织,在编织艺术的熏陶下,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编织的魅力,提高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编织活动能培育幼儿的观察、思维、技能、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品行和能力,同时又促进幼儿审美情趣的养成。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进展,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新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舞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制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制造的欢乐. 编织艺术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它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几千年来形成的“编织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极好教育资源。综观目前幼儿园的编织讨论和实践,一般存在以下问题:较多的讨论只停留在制作层面,缺乏对编织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效整合和渗透,对编织活动与教学活动内在的教育规律把握不足。我园虽地处郊区,园所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