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课 《解放战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解放战争。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预测教学目标等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最后一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本课由“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三个子目构成,向学生介绍了内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及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大党为了争取和平而进行的对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根据课表要求,我确立了一下几个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重庆谈判的原因、意义;知道 1947 年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知道三大战役过程;明白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了解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了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哪些努力;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沟通、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等环节,运用讲述法、史料分析法、图示法等方法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和平是人民的共同愿望;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民主人士、自我牺牲为人民争取和平不顾自身安危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三维目标确立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本课的重难点为:重点:重庆谈判的原因、意义;三大战役的过程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共产党获得胜利的原因;二、说学情本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解放战争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但是他们对于一些问题如重庆谈判的原因、意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等方面还存在着困惑和不解.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亮,参加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他们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老师加强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加以引导,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加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说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纳以下教法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