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从人力资源管理透视“过劳死”.

从人力资源管理透视“过劳死”._第1页
1/3
从人力资源管理透视“过劳死”._第2页
2/3
从人力资源管理透视“过劳死”._第3页
3/3
从人力资源管理透视“过劳死" 近年来,我国关于“过劳死”的现象频频发生,从上海市第六粮油公司营业员唐英才猝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钟家栋、著名数学家张广厚、音乐家施光南,到 2024 年爱立信、麦当劳的两位高层接连猝死,一时间关于工作压力、关于 office 里不断发生着的“过劳死"、由于劳动组织不合理所导致的工伤事故及劳动争议中潜在的过劳起因意识一下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过劳死"呢,目前我国尚未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本文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过劳死”事例,结合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讨论成果,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给“过劳死”下一个定义。所谓“过劳死”即由于长时间过度劳累而造成的突然死亡.具体地说,在超越生理性的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超出正常工作时间、工作劳动强度,或者劳动者由于自身生存和进展的需要而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工作,导致劳动者正常的劳动规律及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使得劳动者不能得到必要的休息而影响健康最终死亡的情形。 “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至于精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 一、我国“过劳死”产生的原因分析 “过劳死”现象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在我国,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近年来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据一个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肩负重任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 58 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 10 岁左右。一份跟踪了近 l0 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 l0 年前的 58 岁-59 岁降至调查时期的 53 岁-54 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 75.85 岁低了近 20 岁。而在上海地区,1994 年调查的科技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 67 岁,较全市职业人群的平均寿命短 3.26 岁,其中 15。6%发生在 35 岁—54 岁早逝年龄段。近 5 年,在中国科学院各部门和北京大学去世的134 位专家、教授,平均年龄仅为 53。3 岁。 据美国一项调查,在 30 岁—50 岁的英年早逝者中,95.7%的人是死于过度疲劳或由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关于“过劳死"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传统文化、心理背景原因,由病例讨论发现,工时太长者、轮班工作者,或者工作时间不规律者,是 3 个发生“过劳死”的高危险群。在此,本文将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阐述“过劳死"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从人力资源管理透视“过劳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